发布时间:2018-10-12 12:13:35
漫步上院李氏化州大宗祠随想
李荣
小树杂草爬满墙头,
岁月变成苔藓,
装饰了你的厚重。
将底蕴静谧,
沉睡在闹市中。
历史也许变成传说,
只有那日寇留下的弹洞,
或可窥视往日的苍穹。
随意捡起一截砖头,
竟是官砖,
独有的印戳专用。
不敢用手去擦拭尘埃,
轻轻将它抱在怀中,
让它感受我身心的悸动
.......
天气晴朗,艳阳高照。
今天,准备到大宗祠去上香。时值午后一点多,化州的街道车水马龙,人流如潮,人声车声笛声声声震耳。好不容易穿过热闹的街市,终于踏上进入大宗祠的道路。
一进入大宗祠的庭院,聒噪声戛然而止。静,静,静。一片静谧使我身心顿时安静下来,仿如来到异世界一般。正午的阳光悄然洒满庭院,让我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我漫步在大宗的周围廊道,庭院角落,楼上楼下。沉默着大宗破烂的窗棂门栏,探究着大宗的一砖一瓦,念想几许。
行完楼上所能行的房舍回廊。登上天台,极目四周,回眸眼前。大宗,满目疮痍,破烂不堪已是不争的事实。
踏上西楼,再回望正屋。楼上后来的拆拆砌砌,修修补补,又是灰浆,又是土瓦,与欧式主体结构不伦不类。楼上破烂的缝隙,杂草与小树争春,积汚处处苔藓衍生。所有的门户洞开破烂不堪,所有的窗棂了无影踪,所有的阳台围栏支离破碎,摇摇欲坠。幸得主体砖墙厚重结实,墙壁未有倒塌。但,我心里想的却不是这些。这些都不是我今日之所想,而我却又表达不了我心内之所想,心里怪怪的,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呢?
兜兜转转,最后又行回正厅。先前为祖宗点上三柱香已烧完,再为祖宗点上三柱香吧!却发现供奉的茶酒久未换过,而生果糕点亦然发霉腐烂,于是买回新鲜果品,重新添上茶酒,燃上三柱香之后,我在祖宗之牌位前,再拜再叩!深深的再叩!在再三叩首的那一刻,我终于醒悟了,心内灵光乍现,这,难道是祖宗显灵点化?
始祖承元公开基于上院,生息繁衍于双牌西湾一带并向周围辐射。那里物产丰富,水网交错,沃野千里,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加上族人辛勤劳作,耕读持家,于是乎人丁不断壮大,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一个大族。
时间又过200年,上院李氏又出了一个举人,苏村八世祖李宾公。李宾公因功名出仕,官至宜山县教谕,即相当于现在的教育局长或主管教育机关的最高长官吧。
上院之双牌西湾,到苏村蓝溪,一直到梅菉吴阳黄坡,都属于鉴江下游水域之平原地带。富饶有余,但远离县治府治,对于后代子弟教育求学有所欠缺。做了这么多年教谕的李宾公对比深有体会,于是花巨资在县治化州买地。
这块地面朝鉴江,鉴水长流,背靠宝山,宝山积翠,真正的一块风水宝地。向南不远方向,便是县中最大的学宫孔庙,那是莘莘学子向往的地方呀!向北不远方向,便是钟鼓楼,县治最高行政之所在。而这块地即在两者中间。
写到这,我们上院李氏后人好应该为李宾公的无私奉献致以深深的一礼。他不但没有将这么一块风水宝地据为己用,而且还为宗族建成了这么雄伟的宗祠及其它连带设施。
这里,许多宗亲读者会问,怎么祠堂会带有学堂会馆功能的设施呢?
据我分析,上院李氏虽然人丁兴旺,贵为望族。但毕竟距离县治四五十里,要是算上黄坡之间的距离更是路途遥远(以前大部分年代吴川为化州管治)。而上院李氏在县城或县城周围并无大村落,为什么不在苏村双牌西湾建大宗而花巨资在远离自己家乡,且不属于自己宗族势力范围建祖祠呢?这就不使我们不佩服李宾公眼光独到之处了。 我想,李宾公不止敬宗爱族,这种建宗祠连带学堂会馆一起建的作风,也足以证明李宾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因为有了宗祠,有了学堂,有了会馆。上院李氏族人以后不论是来县城求学考试,经商务工,访友探亲都有了一个落脚点,大大方便了宗亲的往来。
于是,也就明白了我们祠堂为什么能够大量使用官砖的原因。
官砖,顾名思义,即是官府专用,一般用在城墙,关隘,宫廷,官邸等公共设施,而私家是禁止使用的。而李宾公则是利用办学建会馆得来官砖,个中缘由到现在真是个传说了。可能一块官砖就能让我们编写一段美丽的故事,那官砖可真是古董呀!哈哈!古董没有故事怎回升值。
多谢李宾公,自从有了化州大宗祠之后,不仅方便李氏子弟的求学考试,而且,自从有了大宗祠之后,上院李氏从此更加紧密团结在一起,宗族中各种的事务也在频繁的往来中得到更好的解决。在化吴两地,历来就有这种说法"报出上院李,就绝没人敢欺负"。这些,不是没有根源的。
正所谓,兴旺的家族,宗祠四时享祭;衰败的家族,则宗祠残颓,香火渺渺。自宾公之后,上院李氏英才辈出,声名鹊起。
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之后,又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我们上院李氏又出了一个风云人物,他就是李汉魂将军。他回来省祖时见祠堂已是残旧,慷慨出重资拆旧再建,将军他深知会馆议事功能的重要,于是运来英国水泥,德国钢材,将祠堂改为欧式,并且修挖了风水迴塘等。
新修的欧式祠堂设计新颖,简朴大方,应该是当时粤西地区采用进口水泥钢材修建的第一家祠堂吧!还请来孙中山大总统的文胆邹鲁先生为祠堂题字,于是轰动一时,风头无二。
也正因为如此,重建的大宗,风云际会,吸引了一大批仁人志士。李郁,李一鸣,李富,李植森等新中国的功臣,就是从大宗祠雄起的,也真正承惠了大宗祠的福缘。
建国后,众所周知的原因,那是不可抗拒之力,大宗祠也同其它的庙宇一样遭到劫难。幸好大宗祠的砖墙厚重,也幸得上院李氏后人方方面面的保护。个中艰辛,在此难以一一陈述,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大宗祠,终于回到我们的手中。
写到此,行文中某些观点或资料与许多宗亲所搜寻的有些不同,但殊途同归,大家都是流着同一血脉与基因的上院子孙。所以,我希望看到此短文的宗亲兄弟,大家同心协力尽快将大宗祠修缮好。
宗亲们应知道,近三四十年以来,我们上院李氏并不是十分兴旺(当然,是相对以前英才辈出的年代)。为什么呢?我们或者从大宗祠中能够寻找答案吧!
宗亲们,宗祠兴则宗族兴,宗祠旺则宗族旺。上世纪李汉魂将军修好大宗祠后就产生这么一大批的风云人物就是最好的例证。现在,看看我们的大宗祠,祖先神主虽然重新归位,但宗祠的破败与冷清不禁使人潸然泪下。而我们再回头看看别家的宗祠,堂堂四十多万人口之大族,号称一方之郡望。一个大宗祠,连个守护人都没有,今天,我落泪了。你呢!
在屏幕右上角"...",分享到:好友、QQ空间、微信、朋友圈,让更多人了解"漫步上院李氏化州大宗祠随想"。
猜您喜欢的文学艺术创作